找到相关内容155篇,用时9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弘一大师:南山律在家备览略编(宗体篇)[2]

    显悟二、初修因三、初二句开平等解。知生心起亦唯识变、彼我同体无高下故。次二句修平等行。将护之言通含四弘誓四等心四摄行。是下二句结名。 生通下次感果三、初二句心境相应次二句慈熏成果。次四句明随缘起应。如...─┬初修因                └二感果   三举因果以细劝中、济缘于释文之前先明来意。今依其文、列表于下。   众生识体┬本自清净─离诸尘染───────由妄想故翻成烦恼     ...

    弘一大师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弘一大师|山律在家备览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374445106.html
  • 三教会通与养生

    净”。在实修上,依于次第止观和圆顿止观的教理,六妙门又分为“次第相生六妙门”和“相摄六妙门、旋转六妙门”。现在从次第止观的观点来说,数随是初修方法,止观是初修之后的空灵明觉的心灵特征,还净是止观等持...

    赖贤宗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543661696.html
  • 种种魔境之对治

    是有相、无相,不管是真的、假的,这些相在初修空观智的时候,不管因缘或者不是因缘所幻化的,都是要观成虚幻不实在的。如果能够看诸相(有相)变成一种无相观,这诸相非相就是了空诸法;不是没有法,是有法在,但我们...

    佚名

    |对治|防魔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8/04/1047312530.html
  • 狮吼棒喝(7)

    主干。如果缺少了主干,就不可能有支干、树叶及果实了。“根本上师”并不是西藏独有的新概念。不论南传佛教、汉传佛教或藏传佛教,都源出于传统印度佛教,而“根本上师”及依止师长的概念正是佛教的基础概念。初修持...

    祈竹仁波切

    |开示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6/06/0852394411.html
  • 学佛的目的及修持的方法

    知识开导,皈依佛门,但在初学的时候,往往是信疑参半,精懈不定。同时,我们的烦恼习气不对治还罢,对治之下,愈觉得妄念起伏,难以抑制。譬如初修持者于念佛、止观,或禅定、持密之际,愈想使一心不乱,愈觉得妄想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3593738978.html
  • 人间佛教发微

    缘起无常,所以是苦。无常故苦,所以是无我的,无我也就没有我所,无我我所就是空。因此,菩提心、大悲愿、空性见,这三者是修菩萨行所必要的。依此三心而修行,一切都是菩萨行。初修菩萨行的,应以三心,修十善业道。...

    菩提法师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243039612.html
  • 萨迦派哲学思想述要

    ,但也只是形似而神不似。萨迦派的中观见主要以缘起性空的思想为基石,具体体现在显教修行次第的四句格言中,即:首应破非福,中观破我执,后破一切见,知此为智人。  首应破非福,用佛家之语则为:“初修死生过患...

    朱丽霞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030342393.html
  • 论大乘瑜伽止观的修习

    不能盲修瞎练。菩提大愿是目标,法假安立间指导,两者缺一不可。没有成佛之愿,便容易得少为足,固步自封;没有法假安立,便容易走人邪门外道,与魔为伍。所以初修大乘瑜伽止观的人,应该由信愿与经教人手。所谓经教也...

    释高明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04147978.html
  • 慈心观

    Brahmavihāra)或是四无量心 (Appama??a)之一。它不是世俗的爱欲,而是一种平等地普愿一切众生都安乐的善愿。慈爱是一种美心所,属于无瞋心所。  根据论师所说;初修慈心观的人不能取以下的对象来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00849330.html
  • 曹洞开宗

    的法嗣。俗姓王,玉田(在今河北)人。少年在范畴阳(治今河北涿县)延寿寺出家,初修小乘戒律,后往终南山之翠微寺参无学禅师(丹霞弟子),继往筠州(在今江西高安),参洞山良价,终于契悟,今会得洞山的宗旨。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462353504.html